第77章 从长计议

  第77章从长计议陆初杳已有大半年没见哥哥,眼下猝不及防见到一个面容熟悉,打扮略微寒酸的大汉背着大包行囊走出检票口时,她怔愣在地。

  半秒后,才挥舞右手高喊,“哥,这里!”

  陆浩洋循着声音搜索一番,看到人群中白皙发光的妹妹后,立刻绽放笑容大步挤开推搡的旅人走到她面前。

  抬手擦了擦额间的汗水,精神十足,“我不是让你不用来接我么,这么热的天…,等很久了吗?”

  “还好,咱们走吧。”的确热,要不是她涂了防晒,外带了遮阳伞,她都不敢踏出小区一步。

  上了出租车,陆浩洋重重吁出一口气,感叹,“还是大城市好啊,出门就有车坐。”

  “哼,谁让你带那么多东西,累惨了吧”,将纸巾递给哥哥,又对前边师傅说,“师傅,看下冷气呗,坐车里跟蒸桑拿似的。”

  “这位太太,我小本生意,哪里看得起冷气哟~”师傅是个胖子,此刻也热得大汗淋漓。

  陆初杳翻白眼,以手作扇试图让自己凉快点,骄横道,“起步价就两块,我去的地方起码有十多公里,您这一趟少说也要赚五块吧。”

  同司机掰扯了两回,终于同意开冷气。陆初杳赶紧将车窗拉上,“哥,把你那边窗户摇上来”。

  冷气很快从四周蔓延开来,陆初杳舒服了。

  到达小区门口,陆浩洋呆呆望着眼前庄严大气的镂空铁门,再由铁门往里看去,居然还有假山凉亭和池水。

  一直跟妹妹上了电梯,他仍在持续震惊中,嘴里呢喃着,“妹啊,你真富”。

  “哈哈哈哈哈,哥,收起你夸张的下巴,只要你肯努力,你以后住的房子会比这儿更好,更贵。”

  陆浩洋不可置否,权当妹妹在安慰他。

  进了家门,换上拖鞋的他都不敢下脚。老太太笑吟吟地站在那儿,开口说,“浩洋啊你尽管踩,拖鞋都是干净的,弄不脏。”

  “你跟我当初一样一样的,我刚来的时候也是啥都不敢。现在嘛……”

  陆初杳弯着眼睛,“现在如何?”

  她领着大哥来沙发这边坐,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水给他解渴。

  “现在该干嘛干嘛,不就一房子么,房子就是用来住的,不用这么小心翼翼”。

  饮下两大口冰水,陆浩洋舒服了,局促感慢慢消失,朝老太太打趣道,“您现在都会用小心翼翼这种成语了,真时髦!”

  竖起的大拇指称赞,逗得老太太大乐。

  环顾四周,没见到外甥,陆浩洋奇怪,“小予呢?”

  “找他发小玩去了,估计得到傍晚回。这小子,一放暑假就早出晚归,比他爸还忙。”

  “孩子嘛,贪玩正常。子贵小时候也闹腾,最是调皮,现在大了,整天阴气沉沉的,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让人捉摸不透。也怪他自己,在家的时间少,根本没什么机会和儿子相处,谈谈心事。

  等他上了初中,变得愈发少言寡语,他才注意到儿子的问题。

  陆初杳问,“子贵学习怎么样,会不会是因为课业太繁重,导致他压力大。”

  “成绩在他们班偏中游,还过得去吧。他们班主任找你嫂子聊天,以现在这个成绩考重点高中,怕是有点难。”

  老家县城的教学资源,对比她这里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即便上了老家的重点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为今之计,只能看大哥他有没有毅力在这边或者去南方城市站稳脚跟。

  拼一拼,将来就可以把侄子侄女们接到身边,让他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为美好未来铺好道路。

  傍晚时分,宋知予抱着篮球进家门,

  “舅舅?”

  陆浩洋扬起嘴角应了一声,随即从竖在墙角的大包中翻出他给外甥准备的礼物。

  "谢谢舅舅,舅舅什么时候过来的,路上累不累?”宋知予小大人似的,说出口的话十分成熟。

  陆浩洋不自觉就拿外甥和儿子对比,越比越不是滋味。

  “不累,你舅身强体壮的,坐个车而已嘛,能有什么好累的。”

  陆初杳端着汤碗从厨房出来,“洗手吃饭,宋知予,你带舅舅去卫生间洗手。”

  晚餐做的都是她老娘让大哥千里迢迢背过来的家乡特产,一些干菜,家养鸡蛋和腊鱼。

  正在长身体的宋知予胃口很大,连着干了两碗米饭,嘴巴还特别甜,“外婆太好了,这鱼被她烟熏得比外面商店卖得还好。”

  “下次回老家,你要记得外婆的好,她还给你做了两套贴身衣服让你舅舅带过来,我帮你收进衣柜里了。”

  宋知予点点头,一本正经道,“那是自然,当时我会用零花钱给外婆外公买礼物的,妈妈,你可以把他们都接过来住一段时间嘛。”

  说完,拍拍胸脯,“我可以把房间让出来,让外婆外公住。”

  老太太闻言,吞下一口饭逗他,“那你睡哪里?”

  “打地铺啊!”

  四个人嘻嘻哈哈,又有宋知予插科打诨,一顿晚餐便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吃饱喝足,接下来就是聊正事的时间。

  也是陆浩洋最关心的话题,他从下火车到妹妹家中,一直想问但没问出口的话,“妹,对于我的工作,你究竟是怎么安排的?”

  陆初杳嫣然一笑,“大哥,老实说,我什么安排都没有。”她两手一摊,面对大哥的错愕,转念说起了表哥周涛的故事。

  那年周涛找她投资,孤注一掷去鹏城搞房地产。那个时候的他什么都没有,只有身上带的一万块钱。但是周涛好学,讲义气,很快结交到一帮愿意跟他做事的兄弟。

  阴差阳错下,他们开始做起包工头,起初是小工地,积累一定经验后,慢慢接手大一点的工程。

  从六个人发展到十八个人,再后来,队伍逐渐壮大,他们又琢磨怎么攀上大项目。

  当然,房地产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期间他几度搞不下去,被人合伙挖坑跳,搞到差点破产。

  还是陆初杳及时出手,想办法捞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