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年轻高手

  第138章年轻高手

  还有一名新近崛起的年轻高手,却是大宋这边的人物,名为杨再兴。

  此人出身草莽,原本活跃绿林,后加入曹成的抗金义军,而后被岳飞收于麾下。

  杨再兴勇猛无双,少有谋略,惯于单骑冲阵,是宋军当中唯一能以一己之力鼓舞全军士气的人物。

  每每冲阵,无论胜败,必杀百人而还。

  他成名一战便是配合明军伏击金军数千骄兵时,阻击金军援军,防止他们接应那支被伏骄兵。

  而金兵的援军正是大金第一勇士完颜无敌,彼时完颜无敌身披三层重甲,步战破阵,挡者披靡。

  那根狼牙棒下众生平等,中者无不死得极为惨烈,眼看阻击将要失败。

  杨再兴亦下马上前,堵在桥头与大金第一勇士完颜无敌一对一鏖战近半个时辰,将这支援军彻底阻击于外。

  堪称歼灭金国骄兵最大功臣,论功行赏时无人不佩服,也因此一战成名,宋人称其为杨无敌,却与完颜无敌之名对应。

  完颜无敌回去后,亦是十分赞赏杨再兴的枪法强横,大有英雄惜英雄之意。

  其神力虽不及自己,可灵巧多变又兼强韧坚挺。

  是以能在一对一硬拼当中丝毫不落下风,他身上三层重甲在战斗时,给杨再兴挑落了两层。

  双方若是不穿甲作战,完颜无敌多少也得挂上些彩。

  当然杨再兴也不好过,那一战后他受了不浅的内伤,此后便未再见他出现于战场之上。

  最后一名年轻高手,便是早已名动河朔的独孤求败。

  传闻他的剑术早已天下无敌,一柄青羽软剑灵动无方,破尽天下所有武学。

  以至于无人能够与之论剑,他便只能对着自己的倒影练剑。

  宋金之战,他以敢战士名义加入河北禁军。

  用天外陨铁为自己锻造了一柄上百斤的重剑,从此弃软剑而使重剑,弃巧而用拙,依仗此剑纵横沙场。

  其剑法完全抛弃过往的独孤九剑,另寻新的剑意,自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明军组织围歼金国骄兵一战,起初金军阵容稳固,虽中伏而不乱,甚至派出千人队冲击宋军一部,还险些击溃宋军。

  独孤求败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孤身闯阵,如入无人之境,连杀十名金军的百夫长,令这只千人队丧失指挥。

  之后趁乱再杀入中军,阵斩主将,彼时金军主将身旁是有不少来自辽东白山黑水间的顶级高手护卫在侧。

  却无人能当他一剑之威,重剑之下,鬼神辟易,千军莫敌。

  直到斩将夺旗,金军上下震动,才被迅速围歼尽灭。

  其功劳甚至还在杨再兴之上!

  此战之后,独孤求败似看出金军已经动摇,宋军已渐渐学会作战,旋即便不告而别,不知所踪。

  李玄戈这个影子刺客,相较于以上三位,名声虽然响亮,却只能平添末座。

  刺客相较于战士,终究上不得台面,然而因其出手必杀,从来没有过失手,也是各方面无法忽略的人物。

  除却四大年轻高手,剩下的一位谋将,却是来自大辽,名叫耶律大石。

  此人出身辽国贵族,亦是如今末代辽国的中兴名将。

  在大宋联金抗辽期间,此人曾率领五千残病,大破大宋北攻幽州的二十万大军。

  彼时领兵之人还是大宋西军中的名将,而这些兵马,又都是刚刚参与镇压了南方百万明教教徒叛乱的精锐。

  也正是此战之后,让金国看穿了大宋的外强中干,为后续南下攻宋埋下伏笔。

  此后耶律大石逆袭过几场金国,虽胜了多场,可仍旧被金国第一名将完颜娄室所败。

  却也能护送大辽残兵向西转进,并稳固阵线,仍能维持浩大国土,控制西夏,并与大宋大金进行对峙。

  如今金欲灭宋,然后夺取大宋富庶的资源,再西进灭辽。

  辽国自然不可能不关注,耶律大石就曾提出联宋抗金之策,可辽国上下皆深恨大宋背信弃义,因此策略一直没有通过。

  国中倒是想要和蒙元联手的人更多,但耶律大石知晓蒙元狼子野心,同样作为草原民族。

  他们对大辽的威胁甚至远胜过大金和大宋,辽国强军出于草原,可经济却依托燕云十六州。

  是以耶律大石趁宋金交战之际,辞去国中官职,孤身南下,活跃于宋金两国之中,为大宋出谋划策抗击大金。

  据闻大明之所以能顺利出兵支援,亦有耶律大石在其中斡旋之故,使大明放弃了最初不切实际的政治讹诈。

  也让大宋接受能够付出的政治利益。

  耶律大石虽然不以武功称名,但谁都不敢小觑了他的武功实力。

  毕竟金国没少派人刺杀于他,而他又是孤身来此,身旁并无护卫。

  大宋又因当初燕云一战的惨败,不少人恨之入骨,自然也不会保障他的安全,甚至还有人配合金人对其刺杀。

  即便如此,耶律大石还能好好活着,且活得还很不错,这就足以说明许多事情。

  ……

  此时已是夏末,耶律大石带着一名仆人行走于残破的中原之地。

  他孤身南下,原本是没有家奴相随的。

  这位仆人却是他在宋地救下的一个燕云汉人。

  自当初耶律大石以六千残兵大败大宋二十万精锐后,由于那六千残兵有四千是燕地汉军,因此宋人对燕云汉人充满恨意。

  再加上金军攻宋,军队当中亦有不少燕云汉人,这种仇恨就变得更加深刻了。

  可他们又怎知燕云汉儿之苦,无论是辽人效命,还是为金人出力,他们从来都没得选择。

  不参军,不出战,就只有死路一条。

  相对于统治粗暴的金国,以及苛捐杂税残民甚深的大宋,燕云汉人其实更加怀念辽国统治时期。

  契丹人治理汉地是以汉法治汉地,以草原之法治草原之民,相当于一国两制。

  且课税方面还比大宋要轻得多,这也是大宋北伐并不得燕云百姓支持的原因所在。

  相对于大宋汴京以外的百姓生活,可能燕云百姓还要过得更好一些。

  清明上河图虽然一片繁华盛世景象,却只代表了汴京一地,可不代表大宋全境。

  毕竟大宋的国策便是以一国养一城,为了实行强干弱枝,便是将全国各地税赋都集中往汴京所在。

  若如此汴京再不繁华富庶,那么统治阶层也就实在太过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