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征辟

  第18章征辟司马懿从曹爽手中夺回政权后,仅仅过了两年,就以72岁高龄去世了。他的继承者原为大儿子司马师,司马懿对这个大儿子也是非常看好,并充满期待。可谁知,司马师却没有执掌大权的命。他才继位不久,就因为眼疾而去世了。不过,他掌权后办了一件大事,就是换了个皇帝——把不太听话且企图谋反的曹芳废掉,换成了曹髦。

  司马师的继任者自然是一母同胞——弟弟司马昭。司马昭也是个狠角色,他一上任,就开始为自己的新政权征召各类人才。他手下有一个叫做钟会的人,很快就成为他的心腹。

  这个钟会,是个天资聪颖的人。他的父亲钟繇是曹操手下的重臣,而且是一个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因了父亲的遗传基因,钟会自幼天赋异禀个性颇强。博学多闻的他对易经颇有研究,为此著书立说多部。他还继承了父亲的书法,而且在军事方面也独出心裁指挥有方。总之这是个“全才”。

  但是,钟会这个多面手大才子,却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不顾一切向上爬,利用一切手段使自己站在社会最顶端。

  他原是司马师的幕僚,司马师死后就转到司马昭麾下,成为替他出谋划策的一个得力干将,人称“张良再世”。

  这天,钟会照例来到司马昭府中,商议军政大事。

  司马昭一见钟会立即笑道:“士季来了?快坐。”

  钟会立即拱手作揖,道:“承蒙大将军厚爱,钟会随时听命。”

  待钟会坐下,司马昭立即说:“幸得子元兄(司马师)昔日得士季为谋臣,而今能够为我所用。那年子元兄仙逝后,魏帝曹髦趁我大军在外,竟想阻止我们回到都城,企图夺我兵权。若不是你和傅嘏两人坚持上书启奏,后果可想而知。”

  “大将军过奖。”钟会立即欣慰地说:“能够以我的才智为大将军出谋划策,这是我的幸运和荣耀。臣早年进入官场,有幸得到子元将军栽培,如今又能为大将军所用,不胜荣幸。大将军今日招我过来,不知有何吩咐?”

  司马昭说:“我自继任后,深感治理国家责任重大。不仅朝廷内外,还有各郡县都需要人才。曹爽霸权时期,培植了一批忠于曹氏的官员。如今朝野中还有不少这种前朝之人,审查之后不合格者需全部更换。所以,目前要重新征辟一批有才华之人,充实我们的官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便于管理,稳定社稷江山。”

  钟会一听立即心领神会,说:“大将军所言极是。钟会明白。”

  “现在你就去调查一番,寻找一批有才华,能胜任各部官职的人员,拟一个名单上报给我。”

  钟会立即说“在下明白,立即去办。”

  钟会走出大将军府邸,回到自己的官衙。

  当下钟会领了司马昭的命令,便开始搜罗知名人才,然后写一个名单报上去。

  按照人才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钟会首先想到的就是阮籍和嵇康。同为玄学名家,这两个人对于老庄及易经的研究颇为深刻精到,各自写出了一系列高水平书籍。比如阮籍的《通老论》,《达庄论》和《通易论》,嵇康的《释私论》,《管蔡论》及《明胆论》等等。而且这两人还都善于写诗作赋,在文人圈子里名望极高。如若推荐给司马昭并进入仕途之后,必然会得到他的赞赏,说自己慧眼识珠。

  于是,钟会就把包括阮籍和嵇康在内的一干人员名单报给了司马昭。司马昭一看这些人才的学识特长,自然赞不绝口十分欣赏。司马昭说:“士季先生果然办事效率极高,正如他人所说,你真是我的子房也。看了你的人选我倍感放心,只要你想办法把他们收入囊中,成为我的得力干将,我会另外大大赏赐于你。”

  “谢大将军栽培。”钟会说完便退了出去。

  虽然同样喜好老庄易经,但钟会却与阮籍和嵇康不同。他心心念念的人生目标是进入政坛,达到人臣顶峰,并朝着帝王之路前进。至于什么学识和才华,都不过是他出人头地向上爬的敲门砖。

  回到府衙中,他立即拿起笔墨纸砚,开始书写招聘文书。然后命令手下照单抄写,填上人名分发出去。

  没想到,阮籍接到了钟会的征辟文书后,居然主动向司马昭请求到东平郡去任职。这让钟会深感欣慰,司马昭也爽快地答应了。

  不过,阮籍在东平任上只待了十几天就回来了,他推说是水土不服。司马昭一听,又改派他为从事中郎。他二话没说就上任了。不过,他这人有关癖好,就是经常会醉酒,喝醉了之后就会旷工,不上朝也是常有的事。

  司马昭想,这或许是所有天之骄子的通病。他们认为自己的才华非常人所有,故此习惯了自由散漫。所以,他并没有为难阮籍,只是每逢有要事举棋不定时,就会派人到阮籍家中,听取他的意见。

  至于嵇康呢,钟会的直觉是这个人很难办。他早就听说,这个面貌身材绝佳的美男子,这个文章诗赋处于国之顶尖的牛人,极其傲慢和倔强。他不想理睬之人,根本连看都不看你一眼。抛开替官府征召人才这个差事,其实钟会也很想认识嵇康,与他成为朋友,见识一下这位可与宋玉媲美的“天下第一美男子“,交流一下研究玄学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能够与这个名满天下且才华横溢的男人成为朋友,无疑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其实,钟会早就想结识嵇康,而且也曾尝试过登门拜访。

  那时他还未进入官场,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抱着与嵇康切磋读书经验,交流写作体会的心思去了嵇康家。他想从他那里获得文化艺术方面的收获,成为他的铁杆粉丝,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份。

  去之前,他颇费了一番心思。除了修饰自己的外表,不被这个稀世美男子看轻之外,他特意带上了自己刚刚写完的著作《四本会》。这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