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混元功法

第3章 明清时代

  第3章明清时代明清至近代

  明清时期的气功,较之唐宋又有所不同,其特点是气功书籍大量出现,这些气功书籍,大致分四种情况:即医书中的气功,佛道界人士所著的气功书籍,对古气功书籍的整理和注释,学者所著的气功书籍。下面简要作一介绍。

  《神隐书》为明朱元璋第十七子孙献王朱权所著(已失传,清《老志恒言》中有书目。今文录自朝鲜《医方类聚》。朱权,号腥仙,通晓文史,并精于医药和气功。他在《神隐书》的《摄生之道》篇中,讲述自己的养生之道和炼功方法时说:“凡人修养摄生之道,各有其法。如平昔燕居之日,大概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气耗散,体不坚矣,曷能拟于仙道哉。每于鸡鸣时,便可起坐床上,拥衾调息,叩齿,聚神良久。神气既空,方行火候搬运数遍,一遍谓之一周天,便觉周身和畅,血脉自然流通。当此之时,华池水生神气满谷,便当大漱咽下,纳入丹田,以补元阳。要在师传口授,岂敢轻泄。若是常人所传绝不可信,岂可学于盲师瞎友而望面道哉,必须遇于异人可也。且如在床上搬运了,便吃些平素补养的药饵。以两手摩擦令热,乃行导引之法。行毕徐徐下床,方可栉漱;盥漱毕乃焚香默诵洞章一遍,通逍步庭,行约百步。待日高三五丈方可食粥。食毕以手扪腹,又行二三百步。大忌嗔怒。每于晨兴时,务在鸟鹊未鸣,人事未动之先。此时天地之气尚清,阳气方盛。感得此气,令人可寿”。

  朱权还著有《活人心方》一书,记述了修养之道、养饵、导引和医方。

  《养生四要》,为明朝的名医万密斋所著。万密斋不但精医术,而且也很擅长气功锻炼。《养气四以》一书中,记载了万氏静坐功的体会。他认为练静坐功的关键问题,是摄心不使妄动,指出:“人之学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到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得成事”。

  万氏练功,非常注重调息。《养生四要》中说:“学生长者,皆自调息为入门之道。命门者,息之门户也,心者,息之主也。有呼吸之息,有流动之息,有止息之息,而息皆统于肾焉。动则息出乎肺、静则息入于肾;一动一静,心实主之。智者,动静皆调;昧者,只调其静”。

  《医学入门》,为明代李梃所著,其中的《保养篇》,记载了李氏练功的体会。大凡炼气功,便有动静之说。动又有内外之分。对此李氏自有其看法。对于“内动”,他站在医生的角度上,是反对的。他说:“内动,运任督者久则生痛;运脾土者久则腹胀;运丹田者久则尿血;运顶脉者久则脑泄。内动固不宜矣。至于六字决,虽然发散外邪,而中虚有汗者忌。八段锦,虽然流动气血,而中虚有火者忌”。他认为:“精神内守,则身心凝定,而无俟子制伏之强,如今之静功也”。所谓“丹书朱砂铅汞龙虎之说,俱是借喻身心,唯心息相依之说,最为直接明显,心主乎息,息依乎心,则精满而病却矣”。

  《景岳全书》,为明代名医张景岳所著。张景岳为医学大家,他不但精医学,对祖国的气功也有很深的研究。在《景岳全书》中记录了许多气功知识。他对气功的研究,是把医学和气功还融为一体的。在气功研究方面,他汲取了古代气功知识,认为《蒋氏调气篇》《苏氏养生诀》和《李真人长生十六字诀》都是气功入门的好功法。但在形与神的关系方面,他根据自己练功的体会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形神观,认为形是神和生命的物质基础,练气功不可只重视养神而忽视养形。他在《制形论》中说:“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使吾无身,吾有何患?余则曰:吾所以有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有何乐?是可见人之所有者惟吾,吾之所赖者惟形尔。无形则无吾矣,是非人之首备哉!但形之为义,其义甚微,如言动视听,非此形乎?俊丑美恶,非此形乎?勇怯愚智,非此形乎?死生安否,非此形乎?人事之交,以形交也;功业之建,以形建也。此形之义,从可知也。奈人昧养形之道,不以情志伤其府舍之形,则从劳役伤其筋骨之形;内形伤则神气为之消靡,外形伤则肢体为之偏废,甚则肌肉尽消,其形可知。其形既败,其命可知。然则,善养身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虽治形之法,非止一端,而形以阴言,实为精血二字足以尽之。所以欲祛外邪,非从精血不能利而达;欲固中气,非从精血不能蓄而强。水中有真气,火中有真液,水从精血,何以使之升降?脾为五脏之本,肾为五脏之化源,不从精血,何以使之灌溉。然而,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天一生水,水即形以祖也。故凡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体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医家之大门路也。使能知此,则变化可以无方,神用自有莫测”。

  张景岳的气功理论,实际上是吸取了儒、道等气功理论之长,和医家气功理论相结合的。如他在论述丹田时说:“所谓子户者,即子宫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男精女血皆存于此,而子由是生。故子宫者,实又男女之通称也。道家以先天真一之气藏于此,为九还七返之基,故名之曰丹田。”

  张景岳从医学出发,研究了各派气功,认为功法虽多,其宗旨则基本相同。他举例说:“所谓“转辘轳,运河车,到玉关,上泥丸者,皆言提气也。有云进用武火,出用文火者,谓进欲其壮,出欲其徐,皆言呼吸也。有云赤龙搅水混,神水满口匀者,皆言津液也。存想火入脐轮,放火烧遍身者,皆言阳气欲自身下而升,以渴元海之焦也。再如,或曰龙虎,或曰铅汞,或曰坎离,或曰夫妇,或曰导引,或云载接,迹其宗旨,无非此耳,虽其名目极多,而可以一言蔽之者,则曰出少入多而已”。

  《医门法律》,为明朝末期的喻昌所著。喻昌为著名的医学家,在气功研究方面,他非常重视调节营卫之气的养生之法。他吸取了道家的养生说,形成了自己的养生观。在本书的《调和营卫》篇中,他强调说:“圣人陈阴阳,筋脉会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可见调营卫之义,为人身之先务矣”。他在谈到调营卫二气的方法时说:“每至日西,身中阳气之门乃闭,即当加意保护,勿反开之。经谓暮而收拒,勿扰筋骨,毋见雾露,隐括调卫之义已悉。收者,收藏神气于内也,拒者,拒捍邪气于外也。如司门者,昏闭明启,尚何暴客之虑哉?”

  《寿世保元》,为明朝太医龚廷贤撰。龚氏此作,收集了养生气功方面的许多史料,对研究气功很有价值。但是,他主要是整理前人的功法,作了些文字加工,其中也有些个人练功的体会,对后世气功的发展还是有益的。如在本书的《呼吸静功妙诀》篇中说:“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骸之病自消矣”。关于练功时间和方法,他说:“每子午卯酉时,于静室中,厚褥铺于榻上,盘脚跌坐,瞑目不视,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徐,任其自然。坐一柱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又一柱香后,觉和口鼻之气似无出入,然后缓缓伸足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步,偃卧榻上,少睡片时起来,啜粥半碗,不可作劳恼怒,以损静功。每日依法行之,两日之后,自见功效”。

  在《六字气诀》篇中,详细记载了《六字气诀》的功理和功法。他在该《六字气诀》的治病理论时说:“不练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脏腑之毒气,吸来天地之清气。太上玉轴六字气诀,道藏有玉轴经。五脏六腑之气,因五味熏灼不和,又六郁七情,积久生病,内伤脏腑,外攻七窍,以致百骸受病。轻则痼癖,甚则盲废,又重则伤之,故太上悯之,以六字气诀治五脏六腑之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气;以吸字而自采天地之清气以补之。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万病不生,延年益寿。接下去便讲述了呵、呼、咽、嘘、唏、吹六字的呼吸方法,因宋元时期已录此法,此不重复。但是,他在这里提出了方向问题,却是应当注意的。他说:“凡天地之气,自子至巳,为六阳时,自午至亥,为六阴时。如阳时则对东方,勿尽闭窗户,然忌风入解带正坐,”进行练功。他指出:“午时属阴时,有病即对南方为之,南方属火,所以却阴毒也。然又不若子后午前,而东之为阳时也。如早上起床上面东,将六字各为六次,是为小周,亦可治眼病也,凡眼中诸症,惟此诀能去之,他症亦然”。他提出注意事项说:“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

  《遵生八戕》,明高濂著,共十九卷,分为《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饮馔吸食》《蒸闲清赏》、《灵秘丹药》、《尘外遐举》等八目,记录了大量气功知识。

  在《清修妙论》戕中,作者记录《孙真人·养生铭》说:“《孙真人铭》曰: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云鼓(注:扣齿三十六下),晨兴漱玉津(注:早时开眼即以舌搅上下腭,待津生满口,汨汨咽下直立丹田)。妖神难犯已,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注:不使五味偏伤)。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本,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延年却病》戕中,记有:“《婆罗门导引十二法》:第一龙引:以两手上拓兼以挽弓法,左右同;又叉手相捉头上过。第二龟引:峻坐两足如八字,以手拓膝行摇动,又左顾,右顾各三篇。第三麟盘:则卧屈手承头将近床,脚屈上傍髀展,上脚向前拗,左右同。第四虎视:两手据床,拔身向背后视,左右同。第五鹤举:起立徐徐返拗引领左右搅,各五遍。第六鸾趋:起立以脚徐徐前踏,又握固以手前后策,各三遍。第七驾翔:以手向背上相提,低身徐徐宛转各五遍。第八熊迅:以两手相叉,翻复向胸臆抱膝头上,宛转各三篇。第九寒松控雪:大坐手据膝,渐低头左右摇动,徐徐回转各三遍。第十冬柏凌风:两手据床,或低或举,左右引细拔回施各三遍。第十一仙人排天:大坐斜身偏倚,两身据床如排天,左右同。第十二风凰鼓膀:两身交垂脬并连臂,返捶背上连腰脚各三数度,更至疲顿”。

  此外,还记有“养心坐功法”、“养肝坐功法”、“养脾坐功法”“养肺坐功法”和“养肾坐功法”。以上都是较好的气功功法。在其他篇中,还记有吸气、导引等口诀和内丹功法,内容极为丰富。

  明清时期的医学著作极多,在这些著作中也有气功的功理和功法,真是不胜枚举。如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杨徒训的《针灸大成》、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尤乘的《寿世青编》、冯非张的《冯氏锦囊秘录》黄凯钧的《一览延龄》等著作,都有很丰富的气功知识。在明清医家的努力下,祖国的气功逐步完善起来,

  明清时期道、释的气功,也大力发展起来,并有许多气功著作刊行。这个时期道、释气功著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向着普及的方向发展。这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对大量古气功(包括道家的许多丹经在内)进行注释和释义。二、在古气功基础上撰述的简明易读的气功著作。三、辑录古气功和功法。

  明清时期新撰述的气功著作很多,这里只简要介绍几种。明朝伍守阳撰写的《天仙正理》和《仙佛合宗》;清朝柳华阳撰写的《慧命经》和《金仙证论》有一定的代表性。后人把伍守阳和柳华阳这四本气功著作合为一书,名曰《伍柳仙宗》刊行于世。

  伍守阳,号冲虚子,南旨县辟邪里人,曾在明万历时吉王殿下讲道。他的气功功法,基本为道家内丹功法,同时也吸取了佛、儒功法。他撰写气功书籍的目的,是为了在民间普及气功知识,以鱼人们上当受编。因而,便将古气功书中那些“道理精深,人人未必能晓”的秘而不泄之理,“为众浅说之,以发明前圣之所未发明者”。(《天仙正理,直论》

  《天仙正理》一书,包括序跋在内,共十三篇文章,将道家的内丹功法,做了通俗的讲解,对一些难解的问题,自己作了注释,很便于阅读。伍冲虚强调说:进行气功锻炼,一定要性命双修,才有好的结果。他指出,人“得生之理者,一阴一阳,为一性一命,二者全而为人也”。他在这本书中,把道家内丹功中的道源、阴阳二气、药物、鼎器、火候、胎息、筑机等问题,都进行了讲解,是研究内丹功法的一本较好的著作。

  《仙佛合宗》-书,共十一篇文章,进一步叙述了内丹气功的修炼过程,并强调了性命双修。同时,也讲了佛教的气功修炼之理。但是,全书虽说为《仙佛合宗》,而其“意在仙宗,其佛宗不过带言而已。名曰合宗者,欲使天下后世同志、圣真,知性命双修为要也”。(《仙佛合宗·序》)这本书多用问答形式,以阐发内丹功的功理,在《天仙正理》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详细解释了练内丹的难题。如:“从经伍太乙任达行一问曰:《天仙正理·直论》之鼎器,以为下丹田,中丹田也,今日教旨以乾坤为鼎器,可是一说二说,伍子曰:非有二说,用之时异也。今言乾坤鼎器者,是百日炼精化到靺时也。凡采下之靺,必自上至于天顶之上;取上之靺,必自下至于地复之中。斯有归着,故云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虽欲舍乾坤,不能也。问曰:何故有上自下之理?答曰:元精属水,本往下流,易于灌根,而五脏皆有精靺,缘有系管而行二十四椎之间,欲逆之而回,故必由之以向上。向上,则离息靺而得真靺矣。元神发动于思虑,本如火而炎上,界于意,耳、眼、鼻、舌,欲逆之而回,故向下,依于精靺,自下则离旧境而尽脱回生矣”。(古《仙佛合宗·门人问回》

  《慧命经》为柳华阳讲解佛教气功知识的专著。柳华阳虽然“幼而好佛”,但后来又遍访三教之师,以求“慧命之道。”拜在了道家名师伍冲虚门下,经过苦心求学,终于掌握了慧命之真理,后又遇壶云长老,深得佛教气功秘法。他为了普及气功知识,决定以通俗的文字写出来,以便学者阅读。他在《自序》中说:“千百年来,慧命之道深秘学传,率难窥觉。今以浅率之言,将佛宝流传,和盘托出,俾世之学者都此《慧命经》即若亲口相传,只须励志精勤,不必他山求助,则佛果可以立涵。此余苦心求师悟道之本愿也。”《意命经》由八幅练功图和十二篇文章组成,对佛教气功中的慧命、正道修炼、正道禅机、决疑,以及道教中的八脉经、张三丰调息等,都作了详细论述,是研究佛、道气功的较好著作。

  《金仙证论》,是柳华阳另一本气功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小周天鼎器、药物、禅机、妙诀等佛、道气功中二十个问题进行论述。他强调后学气功者,一定要认真读气功书,不要被妖人所误,不辨真伪。他指出:“仙道者原乎先天之神靺,炼精者则靺在乎其中,炼形者则神在乎其内”。从而论证了精气神形的关系,对理解内丹气功很有帮助”。

  在明清时期,对古气功书籍的注释和释义之作也很多,仅对《周易参契》的阐释就有多种,如明代楼英的《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王文禄的《周易参同契疏略》、清代袁仁林的《古文参同契注》、李光地的《周易参同契注》等,约十余家。其他古气功著作,如《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也都有多种注本刊行。

  抄录古气功语录而成册的气功书,也有多种。如明朝洪应明撰写的《仙佛奇踪》一书,就属于这一类。书中,除了对道、佛中的代表人物写成小传外,还抄录了《长生诀》和《长生诠》。

  《长生诀》属于佛教练功的口诀,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些是韵文写成,如窦持禅师说:“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陵郁山主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垛”。慧忠禅师说:“念想由来幻,真性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等等。

  《长生诠》主要是道家的气功养生内容,其中包括《清净经》、《阴符经》《定观经》、《大通经》、《胎息铭》《胎息经》《心印经》等多种经书的内容,以及道教主要人物的练功口决,内容十分丰富。就气功派别来说,其中包括导引、内丹、吐纳等多种。这些内容,对气功中的调心、调息、调身等,都有指导作用。如《水火真经》说:“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便明确地指出了调心和调息的关系。施肩吾说:“气本延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行气主,便可作真人”。则说明了气功锻炼的作用和调心与练功的关系。

  《性命圭旨》大概为明朝的作品,系统地讲述了佛、道、儒三家的气功知识及功法,并绘有多幅练功图,内容极为丰富,很受气功界欢迎。本书的作者,题为出自“尹真人高第手笔”,以述其师之意。从内容来看,作者亦有意将一些秘而不传的口诀写了出来,以供后学者学习,“绘图立论,尤见精工,城玄门之秘者也”。全书的内容,是按元、亨、利、贞的顺序安排的。其意是先讲元道,再由浅入深地讲述气功理论,并强调性命双修。

  明清时期,著名的气功人物非常之多,医、道、释、儒等各界都有,如道教中的伍冲虚、真阳子,佛教中的柳华阳,以及洪应明、李涵虚等,不胜枚举。医学界的气功师就更多,道学家的气功师,以王阳明为最有成就,其他如王夫之等,对气功也有较深的研究。这里不再介绍了。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气功虽然有相当的发展,无论是气功专著和气功大师,都大量地出现了,但在正史中却很少有关于气功的记载。在宋朝以前的正史中,如《方伎列传》或《隐逸列传》中都有记载;而《明史》的《方伎列传》中,则记录了医学,而没有气功;《隐逸列传》中就更没有了。这说明,我国的封建社会后期,没有把祖国的文化珍宝-气功放在应有的地位上。这个时期气功的活动和发展,主要是在宗教界、医学界和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