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末日 > 清泉明月

第42章 改稻

  第42章改稻陈三根没有被请来,给柳韵看腿伤。

  不过,陈三根答应陈友河,天黑前会带上家伙,来他家一趟,帮忙看看柳韵的伤势。

  “石头,三根说下午最后一趟车,申时三刻从村口出发。他到集市上会等三刻钟时间,就问你赶不赶得上。”

  陈友河告诉陈新泉,陈三根下午的车程安排。

  “爹,现在什么时辰?”

  陈新泉问。

  “差不多刚刚到申时。”

  “啊,那三根爷爷在过三刻钟就发车了!爹,你帮我看看那些蚊香风干了没有!”

  陈新泉赶紧去找,家里之前准备用来做不时之需时用的竹筒子。

  陈友河检查院子里木架上的蚊香,道:“还湿着呢?这才一个多时辰时间,没有太阳晒,哪里能干!”

  陈新泉拿了一大一小,两个带封口的竹筒子,走到木架旁,看到蚊香确实还透着水气。

  “爹,试试看能拿起来不断不弯曲,如果能拿起来的话。拿去灶台旁烘一烘。”

  陈新泉说道:

  “我把这两个竹筒子洗净了,用来装黄花蒿汤药,送去给许掌柜家儿子。”

  陈友河点头答应,伸手试着抓起蚊香。

  还好,这半干的文香竟然没有断骨。

  他小心翼翼的拿着去了厨房灶台,挨着有余温的位置放下。

  陈新泉洗净了竹筒子,回到厨房,看到灶台旁边的蚊香冒着蒸汽,便知道成了。

  “爹,这瓦罐里煮着柳树皮,你帮忙看着些,待瓦罐里水平过药渣时。把火停了,把汤药倒出来。汤药用粗纱过滤一下,然后用冷水,要外边井里的水,给汤药降温。”

  陈新泉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无奈的摇了摇头,才小声说了句,“可惜是夏天,要是冬天有冰水就好了。”

  陈友河道:“为何还要用冰水给汤药降温?”

  陈新泉笑笑,答道:“那样冷下来的汤药,能更快治好柳姐姐身上的伤。”

  陈友河也不知道,儿子说的这些,到底有没有作用。

  他点头答应一声,又道:“我刚去梅子窝,那块田里看了看。那些鱼儿,确实会跃出水面来抢食蛾虫儿。”

  “你去集市的话,就让许掌柜操持着,把鱼苗的事办了。我问你娘去拿一百文钱,你先拿去给许掌柜做订金。”

  陈新泉摇摇头道:“爹爹,不用拿那么多钱给我,给我二十文便成。”

  陈友河道:“你说啥?”

  陈新泉道:“爹,若我没猜错,许掌柜的应该会给我带些吃的回来。我要拿二十文钱,是给柳姐姐买风寒药的。”

  “好吧。你别亏待了许掌柜就行。”

  陈友河算是看明白了,自家石头被水淹了一回,这脑子是开了窍了。

  陈新泉又去父母卧房与谢氏说了些话。

  转身到陈新如卧房告诉柳韵,他要出去一会,等回来给她带好吃的。

  柳韵强忍着伤痛和沙哑的嗓子,应道:“你路上小心些!”

  陈新泉点头答应。

  随后他背着个小竹制香笼,走出了院门。

  路过陈友水家外时,他叫了陈友水,却听陈友水他娘应了句,友水去稻田里干活去了。

  让陈新泉找别人玩去,别老找她家老满。

  陈新泉笑呵呵道:“赶明儿带友水叔挣钱去。”

  陈友水他娘说了句:“滚,一边玩泥巴去吧!”

  陈友水是胡氏的老来得子,她现在孙子都十二三岁了。这老儿子才十七岁。她开始着急老儿子的婚事了。

  谢秉礼回村之后,去了一趟二房,打听了一下谢秀儿娘家在二房的情况。

  在得知,陈新泉的两个舅舅在二房并不受重视时,心里那份紧张感才放松不少。

  回到大伯家,谢秉礼把陈新泉和他说的内容,变化了一下。他把蚊香经营中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与谢江东说了仔细。

  谢江东还真没想到,自己家这个只会读圣贤书的侄儿,看待事情居然能看得如此详细而全面。

  这让他很是震撼。

  这边两个人说着话,那边听到正屋里,老爷子回家的动静。

  谢江东听着那动静,感觉有些不对劲,便对谢秉礼道:“先去见见你大爷爷。听这动静,老爷子生气了。”

  两人还没走到正屋,便听到四房掌舵人谢文山说:“二弟,长房这个决定,做得太武断了。我们要是按长房的意思去执行。今年损失最少四五百两银子。”

  “大兄去稻田里看过了吗?”

  谢文元端起茶杯轻轻吹了一口热茶。

  “我自然知道,如今稻田里禾苗的情况不容乐观。可是,这个时候让我们把肥力差的稻田改种高粱。别说我难办到。就是我们四房其他子侄,谁又愿意这个时候去改种高粱。”

  “若是不改种,恐怕今夏的早稻收成,连去年一半都达不到。大兄可知道这也是我们的难处?”

  “二弟,难道就想不出其他办法来,除一除那比米粒大不了几分的蛾虫!”

  谢文山无奈的问道。

  “江南去县城找林大儒去了。若有办法,江南可比我有办法多了。大兄可等江南回来问问。”

  要说心中不平,谢文元比谢文山心里还更不平,只是他更懂得隐忍罢了。

  毕竟,谢文元名下的田产,在四房也是第二多的。要把那些地力差的稻田改种高粱,他的损失也很大。

  只是,长房那边,应该已经下定决心,要在端午节后改早稻种高粱了。

  若四个房头,不和气,只一部分人改种。到收夏粮税时,便无法做到统一与县衙进行交涉,最后难免让县衙税收按谷子统收。

  若真发生那样的情况,对桐江村谢氏的一族来说,每个种田的人都会有损失。

  “爹,二叔!”

  谢江东走进正堂与谢文山,谢文元见礼。

  “大爷爷,爷爷!”谢秉礼也向两位长者一一见礼。

  “您两位,因为何事如此动气?”

  谢秉礼开口直接问。

  谢文元道:“稻田里蛾虫灾已经起来了,从东边飞过来的。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年早稻的谷子收成,减产是不可避免了。”

  “那些地力差,水源不充足的田地里,稻子绝收都是有可能的。”

  “刚刚,长房那边,族长给提了一个方案。让我把稻田改种高粱。到收成季节时,与县衙稅吏交涉统一缴纳高粱做田税。”

  一听说是这事,谢秉礼也皱眉,心里毫无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