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商税的问题

  第38章商税的问题朱轩没有说洪武爷秋后算账的事情,继续说刚才的话题:“再说了、赈灾、修水利……士大夫会出钱吗,商人会出钱吗?”

  “只有皇帝会出,国库没钱就从自己的内库中拿,皇帝只有掌控更多的钱财,才能造福百姓。”

  “而且、那些经商的都是商人,都是世家大族、士大夫,皇帝经商关种地的老百姓什么事,跟老百姓争利了吗?”

  “经商的多了才有竞争,物价才会便宜,老百姓才买得起。”

  “还记得之前说的晋商吗,这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垄断盐引,大明国库没有收入,百姓吃不起盐,他们却赚的盆满钵满,他们背后的官员都赚得家财万贯。”

  “所以、皇帝首先要把盐铁等战略物资牢牢的抓在手上,有属于皇家的商行,商业上不允许出现垄断的事情,把做大的按下去,并且出手稳定物价,让谁经商不是经商。”

  朱元璋沉默了,感觉油渣都不香了,他并非不喜欢商人,他又不傻,没有商人的存在,国家怎么发展,商人是必不可少的职业。

  朱元璋真正不喜欢的,是那些士大夫,世家大族的商行,大明最繁华的地方,商业都被他们控制了。

  他们经营的行业,普通商人根本插手不进去,会被他们打压,然后被他们形成垄断,物价也是他们说了算。

  就比如当初的沈万三,朱元璋之所以抄家流放沈万三,不仅是因为沈万三曾经资助过张士诚,害得朱元璋攻打苏州城八个月之久。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沈万三家族的产业遍布各行各业,已然形成了垄断,若是不除去沈万三,如何把盘子分给万千商人。

  朱轩看到朱元璋的反应,有戏,看来继续加把火就够了。

  “再来说说洪武爷的重农抑商,之前孙儿也说起过,重农抑商也只适合一个时期,就是大明开国初期。”

  “如今大明开国都十五年了,百姓也都休养生息恢复过来,除了旱涝那种地区不算。”

  “此时继续重农抑商,就有一些不符合现在的国情了。”

  “大明虽然对百姓很好,田税很低,但国库收入来源大头还是农税,这点农税够干嘛?连赈灾都不够。”

  这句话马皇后和朱元璋很赞同,每年各地都有旱涝灾害,每次赈灾朱元璋就头疼,拿不出钱啊。

  还好他惩治贪官污吏,抄家弄了一些,但也根本不够,只能不停的发宝钞出去。

  直到胡惟庸案以后才稍有缓解,胡惟庸案牵扯进来上万官员,给朱元璋带来了巨额财富用于赈灾,不然天下早就乱了。

  “在我看来,是时候可以给商业放宽松一点了,当然、前提是加商税。”

  “现在的商税是三十税一,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税,应该规范起来统一收十税一,不能按照户数收取,应该按照店面大小,营业额等,综合起来收税。”

  “别以为商税不重要,真要把商税收起来,国库每年的收入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宋朝时候的国库收入,税收加上专卖收入,巅峰达到一亿八千两,同比商税的收入远超了农税收益。”

  “要知道宋朝的农税可不低,可以想象得到商税收益有多少。”

  朱轩说着话音一转:“而且、如果洪武爷不改改商税,以后他的子孙后代想改也改不了,会被士大夫用祖制套牢。”

  “也只有洪武爷这样杀伐果断的帝王,才能改革,才能震得住那些士大夫、世家大族。”

  “毕竟士大夫的家族不仅经商,普通商人都要向他们输送钱财,怎么可能让皇帝更改商税。”

  “士大夫对着皇帝来一句,祖制不可改,太祖说过不与民争利。”

  “到时候、皇帝想赈灾没钱,想发军饷没钱,遇到旱涝严重的年份,将会是易子而食,尸殍遍野,四处都是义军起义,当初蒙元是什么样的情景就是什么样的。”

  朱轩其实特别钦佩朱元璋的,开局一只碗,得位最正,当皇帝以后体恤百姓,但朱元璋的短板也是因为他的出身。

  朱元璋聪慧过人,但小的时候没读过书,也没做过生意,即使他后来用功读书识字,终究缺乏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他对经济金融,财政等相关事物很欠缺,因此他的很多政策是损坏国本消耗国运的。

  朱元璋此时也察觉到自己定下的决策,将来会埋下多大的隐患,等到子孙后代的时候,不仅无法限制士大夫,反而把自己的子孙后代给禁锢了。

  一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没钱赈灾,没钱发军饷,天下大乱的场景,朱元璋的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

  “大孙、增加商税哪有那么容易,若是由三十税一改为十税一,商人必定会加价把税钱转嫁到百姓头上。”朱元璋无奈道。

  无论如何,他心里百姓都是第一位,不能让百姓受苦。

  大明百姓休养生息没多少年,他不想看到百姓又出现动荡。

  “谁说的?”朱轩笑着说道:“当今的商人,他们所交的商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而那些没有背景的商人,他们真正的大头,是打点各方官员,各地氏族士大夫。”

  “只要洪武爷能给他们一个公平舒适的经商环境,我相信他们非常乐意缴纳十税一的,比起他们打点出去的钱,能省下一倍不止,何须把商税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普通商人虽然贪婪,但也知道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如何,所卖给老百姓的商品,物价只会根据老百姓的购买能力而出现波动。”

  “比如同样的陶罐,在应天城售价十文钱,但到了一些小县城,或许只需要五文钱。”

  “因为应天城富裕,各种成本相对也高,物价也就相应的高一些,而小县城贫穷,物价高了百姓买不起,商人卖不出货物就赚不到钱,他们家底薄可经不起折腾。”

  “真正贪婪的是士大夫,是世家,他们才不管百姓的死活呢。”

  朱元璋若有所悟的点点头,笑着说道:“大孙说的没错,大部分商品对于老百姓来说,都不是必需品,价格贵了就可以不买。”

  “反之、盐、粮、铁、布、炭……这些才是老百姓的必须品,就拿盐来说,陛下改革盐务以后,不用担心商人涨价。”

  “至于粮食、布匹和炭……”

  朱元璋又皱起了眉头,如今盐铁这些是专卖,可粮食和布匹以及木炭,这几样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朝廷没办法搞成专卖,价格说了也不算。

  只能想办法稳定。

  比如木炭,木柴,平时木炭一担三百文钱,木柴四百文钱一担。

  可若是遇到天气寒冷的季节,木炭和木柴都会大幅度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