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袁袭

  第68章袁袭对于排名前二十,成绩表现优异的士子,李业抽空接见,并授予职务。

  其中,考了榜首的李愚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一方面是因为二人出身相似,李愚虽说也是五姓七望之一,赵郡李氏的旁支,但和李业这个宗室一样,都属于那种隔了不知多少代,顶多记个名字的存在。

  所以李愚家世并不显赫,祖上只是小吏而已,直到他父亲在县里混了个主簿,才勉强步入下级官僚阶层。

  而李愚的学习兴趣也很奇特,不同于此时大多数士子,喜好在诗赋一道精研。李愚更感对杂学的兴趣,尤其是经济、百工之学。

  少年时,还帮助家乡父老改造水车,农具之类,被族中长辈斥为异类。

  李业对这种博学之才,当然是举双手欢迎,亲自勉励,并授职行军司马。

  其余士子也各有任用

  按照唐末体例,凡是节度使,均有幕府,可以任官。

  但李业不同,他不是一镇节度,而是三镇(经略使也算是藩镇形式)

  手中的萝卜坑多到不可胜计,只是都没有实际事务的空头支票罢了。

  对这一百五十名士子,其实李业一时间都没有这么多事务要他们做。

  毕竟现在他看起来名头大,但真正管的,也就是效节军九千将士而已。

  不过李业还是宁肯掏俸禄先把人留住,现在无用,以后也会有用的。

  一百五十人,按照成绩分为三等,第一等前二十名,称为幕府参事,待遇与军中队正看齐,暂时先分派给张承业、敬翔、李振、韦庄等“部门主管”打下手,也是学习实务经验。

  而后四十人,称为幕府从事,则是分派到各都、后勤参军孙胜处,负责检点赏赐、粮帛,同样是以打下手,学习为主,待遇与队副看齐。

  剩下的人,倒是无需参与这些事务,而是另有安排。

  反正现在也没这么多地盘安置这些幕府官吏,李业便将自己之前设立的亲兵都制度进一步改革。

  他基于亲兵轮值制度,正式在此之上,设立一个“随行军政学堂”,用来定期考核挑选军中,优秀的火长级别基层军官,在学堂学习之后,再升职调任回部队。

  并且规定,没有在军政学堂的学习经历,不得担任副将及以上职务。也就是说,你不入军政学堂,最多只能担任队正,管四五十号人顶天了。

  当然了,既然叫做“军政学堂”,自然就不可能只培养军官

  所以,剩下九十名士子,一下子就有了两重身份。

  一方面,他们是李业、敬翔等人亲自授课的军政学堂政治班学员,另一方面,又是即将从军中考核挑选的军事学员的文化教师。

  是的,李业要让自己的基层军官们识字,甚至不止识字,还要学习基本的数学、经济和政治常识。

  军政学堂虽然分为两班,但只是内容各有侧重,可无论哪一班,都是要全修的。

  这些士子也要跟随军官学员们,出操,学习基本的格斗和战争常识;军官们也要学习文化,了解经济历史、政治地理知识。这些都属于他们的考核范围内,只是侧重不同,占比不同而已。

  对于军政学堂,李业是亲手抓的,而且投入了十二分精力,亲自担任督学。

  晚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分野的重要时期。因为在此之前,从汉代,到南北朝、隋唐,无论是军事教育,还是文化教育,都是被牢牢封锁在世家大族手中的。

  所以那些历史名臣才能“允文允武”

  可晚唐藩镇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切

  不得不承认,五代的混乱,也是有着它的进步性。曾经被勋贵世家们束之高阁的军事指挥权,已然被出身寒门,乃至于干脆就是平头老百姓的底层武夫们夺取。

  于是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事实

  文化教育的垄断依然在世家大族手里,出身底层的武夫们,想要组织政权,离不开他们。可另一方面,世家也再难把手伸进军队,因为论打仗,他们已经干不过人家了。

  于是乎,文武分野愈加严重

  都说五代军将跋扈,不知礼义,可也没人教过人家啥叫“礼义”啊?

  五代十国,乃至宋初,涌现的诸多名将,因为出身底层,甚至许多连字都不认识。

  也就难怪到了宋代,武夫就和文盲,基本属于同义词了。

  而同样的,文化精英们也逐渐与军事技能,渐行渐远。

  李业想做的,就是从基层打通这一分野,他要让武人读书明理,让士子披坚执锐。

  这不是简单的,对汉代以来的世家精英教育复刻,而是要把这种昔日只属于世家大族的,“允文允武”的教育,普及开来。

  届时,自己下辖的每一个州,都应该设立一个类似的军政学堂。

  再配合改革后的新科举制度,相辅相成。

  李业不敢说这样的人才培育体制,能兼顾到所有士民,毕竟对于底层百姓而言,连饭都吃不上,何谈成才?

  但起码,应该兼顾到中小地主,乃至于自耕农。任何制度的进步性都是相对的,能容纳兼顾的阶层越广泛,就越进步。

  (其实明初,朱元璋就有过类似的思考,和制度实践,不过后来就走样了)

  一时间,李业的人才储备顿时倍增,嗯,以后是不是让手下,都称呼一声“校长”?

  运气这玩意,好的时候,往往能自己送上门来,等李校长在长安处理完收拢士子的事宜后,大军开拔回到邠州,李业又遇到了另一位重要人才。

  正是两月多前,自己用郑畋的书信,从淮南请来的袁袭。

  袁袭年方三十,正值壮年,作为南方人,身材却额外高,显得精瘦。

  看起来,就有种贾诩、李儒那种阴沉狠辣的味儿了。

  他出身贫寒,早年在县中为吏,本就是与科举无缘的那种底层读书人,说是士子都勉强。

  郑畋在淮南任职时,曾经提拔过他,袁袭倒也是知恩图报,在看到郑畋书信后,就立马主动相投西北。

  当然,恐怕也有此时李业名声在外,乃是全天下最年轻的一流藩镇节帅,人家当然愿意效力。

  既然是郑畋专门推荐的人才,李业自然是相当重视。

  毕竟之前郑畋借调给他的敬翔、李振,都是一流人才,李业对这个袁袭,自然相当期待。

  于是乎,在邠州见到袁袭后,李业主动请教

  “先生观我军政,可有遗漏?”

  意思就是让对方提意见,拾漏补缺

  原以为袁袭会就此开始长篇大论一番,却没成想对方非常坦然的拒绝

  袁袭摇头道

  “鄙人方至此处,不知详情,无以相告。”

  没有了解实际情况,便不发表意见,李业闻言,反而是更欣赏对方务实的态度。

  自从成名以来,也不乏一些士子主动找上门来,要做“张良、陈平”,高谈阔论,但李业对这种态度比较反感。敬翔、李振之前虽是建言有功,可人家也是基于在效节军和李业身边工作数载的经验。

  于是乎,李业便让李振,带袁袭了解效节军现状,包括许多军中实情,都知无不言。

  十日以后,全军已然做好开拔准备,不日便要往朔方而去

  袁袭却是再次找上门来

  见到李业,行礼之后,却是主动正色道

  “大王战有良将,政有良臣,无须忧虑。”

  “但惟有一事,尚需考虑。”

  李业疑惑

  “望先生解惑”

  袁袭看向李业,肃然道

  “大王,自古当政者,首在驭下、通情,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故而只有获取更多,更详细的消息,才能做出准确决策。”

  “所以汉设司隶校尉、绣衣使者,曹魏有校事司,我朝亦有察事之职。现在大王固然只居一州之地,但我观大王志向,未来必不止于此,还请大王早做准备。”

  李业闻言,先是思量良久,然后颔首认可

  “先生所言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