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是谁在背刺我?

  第7章是谁在背刺我?作为一个最近一直在关注《坏了!我被大模型包围了!》这款应用动态的人,陆晨曦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这款软件的更新。

  此前陆晨曦倒是也通过自己的微博在微博上对《坏了!我被大模型包围了!》这款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推广。

  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普通用户十分不理解为什么他会去推广这样一款应用,甚至质疑他是因为利益才去安利这款应用的。

  不过陆晨曦也可以理解这种误会,纯粹的工具类软件确实是不讨喜,何况这类专业性比较强的工具类软件呢?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具类软件的开发者表面上仍然是在开发工具类软件,但为了讨好用户实际做出来的软件却是偏向于效率软件一类。

  而看到《坏了!我被大模型包围了!》这款应用进行了更新,陆晨曦第一时间就下载了。

  陆晨曦原本以为这款软件会降低一些专业门槛使得这款应用没那么劝退路人来增强用户留存度。

  结果浑然没想到,这款软件的开发者非但没有降低门槛,反而把任务的难度搞得更复杂了。

  任务数目大幅度增加,而且问题的难度也不再是循序渐进的深入,而是随机混搭难度。

  并且多数任务的角度很刁钻,不少问题即便是陆晨曦也要费一些脑筋才能有思路。

  如此一来明显是专业性更加强,但对于普通用户却愈发不友好。

  当陆晨曦解决了很多道难题之后,等着看看自己在榜单上名次是否又有了新变化时。

  陆晨曦却发现榜单都成匿名的了?

  这让陆晨曦顿时觉得没了继续刷榜的兴致。

  不能装比还有什么动力?

  陆晨曦顿时觉得很是兴致全无。

  开发者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才会大幅度提高应用的专业性,同时却淡化对专业性用户吸引力最大的排行榜呢?

  陆晨曦不理解。

  尽管不理解,但就专业性角度来说,陆晨曦依旧是觉得很推崇这款软件。

  看着先前的宣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陆晨曦决定再给这个应用助一臂之力。

  不过这次宣传这个软件显然是不能再通过微博之类的手段了。

  既败坏路人缘,而且宣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陆晨曦很快就有了主意:

  像是《坏了!我被大模型包围了!》如此专业的应用只有专业的人才可能是其潜在的用户。

  略作思忖之后,陆晨曦打开了其大学时期加的一些的竞赛群,而后将《坏了!我被大模型包围了!》这款应用的下载链接以及陆晨曦在操作时候截的一些图发到了这些群里。

  不过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陆晨曦就不知道了。

  毕竟这些竞赛群都是他大学期间参加竞赛加的群,之后虽然相当时间内挺活跃的,但自从毕业之后自己就一直在潜水。

  现在进行推广还有没有人搭理不好说。

  好在陆晨曦转发没多久一个算法竞赛群就有了回应:

  “陆神??是本人上线吗?还是被盗号了??”

  陆晨曦回应道:“没被盗号,发现一个应用大模型的软件还不错,但似乎无人问津啊?就帮忙转发一下。”

  “原来真的是陆神啊,好久不见啊!我们当初是一届的呢!“

  看到这番话语,以及眼前熟悉的头像,陆晨曦也想起了很多往事。

  当即也跟着聊了起来。

  随着交谈,群里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很多潜水的用户也参与进了讨论中。

  而说到《坏了!我被大模型包围了!》这款应用的时候。

  大家也纷纷表示会尝试一下这个应用看看自己在算法领域的水平是否能达到应对大模型的程度。

  看到自己的转发起了效果,陆晨曦没忘记要大家帮忙再多多在别的竞赛群转发一番,而后就准备下线了。

  而正在此时,一个备注为“褚老师”的人给陆晨曦发来了私聊消息。

  “小陆啊,刚才你在群里分享的那款软件是你自己做的吗?”

  褚老师是陆晨曦当年在中央理工大学读书时候的系主任,据说现在已经升到学校计院的院长了。

  而且褚老师还是当年陆晨曦大二的时候参加算法竞赛时的带队老师,对陆晨曦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面对褚老师,啊不,应该说是褚院长的询问,陆晨曦不敢怠慢,急忙说道:“老师,这个软件不是我做的,只是机缘巧合之下刚好碰到这个软件,感觉蛮有新意的一个软件。但这个软件实际经营情况不是很理想啊,我就想着帮着宣传一下。”

  褚院长:“哦,这样啊。”

  陆晨曦则是疑惑地问道:“老师,怎么了,这个软件有什么问题么?”

  褚院长:“没问题啊,这个软件很好啊。

  我看了你刚才的那些截图,这个软件虽然ui做的中规中矩,但内容水平很高啊!

  里面的任务设定很有水平,很能启发学生思考。

  有些任务的设定已经不仅仅是引入简单的单一大模型让用户思考提示词的用法了。

  而是进一步引入了多个大模型组成的大模型集群让用户进一步深入思考大模型和大模型之间的关系。

  对于多个大模型组成的大模型集群这已经是当下大模型研究非常前沿的成果了。

  两个大模型相互对话,通常会发生一种复杂而难以预测的情况。

  一般来说,两个大模型之间的对话可能导致信息循环,它们在相似的主题上反复交流,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如果两个大模型具有相似的偏向或误差,它们的对话可能会强化这些偏向,导致更极端或错误的观点。

  但也不可否认,如果用的巧妙的话,当两个大模型具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那么它们之间的对话可能导致知识的融合,产生新的见解和理解。

  两个大模型进行合理的配合,以及一定的合理化匹配,甚至可以能做到弱模型+弱模型>>强模型的能力。

  看得出这个软件的开发者进行的介绍确实是没错的。

  这个应用不光能引发对大模型的思考,而且能引发很深入的思考。

  因此我觉得将这款软件用作学生的教学软件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这个开发者应该也有将这款软件做成教学软件的想法吧。

  你看他软件里面这个匿名排行榜功能做得好,既充分考虑了作为教学软件时候既要充分展现竞赛精神。

  又能照顾到学生的自尊。”

  听到褚院长评价如此之高,陆晨曦不禁有些乍舌。

  排行榜做成匿名的还有这么多讲究?

  至于说褚院长提到的大模型集群方面的应用,陆晨曦前不久体验更新版本之后的《坏了!我被大模型包围了!》这款应用的时候。

  倒是也发现了以前的81个问题基本上都是人和大模型进行单向交互。

  而在开发者更新之后,开发者在部分任务下构建的任务要求中给出的对应模型并不是单一模型。

  而是含有两个大模型组成的模型集群,由两个不同的大模型相互对话。

  而用户扮演的角色是按照任务要求改变输入量或中间量来实现大模型群输出结果符合任务要求。

  但陆晨曦只道是开发者故意增加难度,而从来没想过褚老师提到的这些深层次的看法。

  一个能将软件搞得程度如此之精深的开发者自然是不缺钱的,而自己还费劲做宣传?

  属实是多心了。

  不过本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观点。

  陆晨曦还是说道:“褚老师,你要真觉得这款软件有作为教学软件的价值的话。

  倒是可以直接在官方应用商店上同平台进行交易。

  我前不久看了,《坏了!我被大模型包围了!》这款软件完全是处于平台托管的状态的。

  想要进行签署软件的教育化协议的话直接同官方进行自助交易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