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新皇弘曙

  第八十四章新皇弘曙先帝的妃嫔不多,除了榴月被单独一道圣旨封为圣母母后皇太后,其余的妃嫔一张圣旨就可以搞定。

  敬贵妃冯若昭,育有七阿哥弘晄,被封为敬贵太妃,入住寿康宫。

  莞贵妃甄嬛,育有九阿哥弘晏,本来能好好颐养天年的,结果临门一脚稳不住,气死了先皇,如今被贬为庶人守皇陵去了。

  华妃年世兰也是可惜的,先皇去了之后她的身子就不太好了,如今还没安葬,她就已经病的起不来床了。

  这些年年家也渐渐稳定下来,不需要她的小心庇护了,先皇一走,她又没个孩子,想来是失了活着的心气儿了。

  不过弘曙也没直接略过她,左右是个空头名分罢了,没得落人口舌让人说他苛待庶母。

  华妃也封了华太妃,住的地方没挪动,已经病得起不来床了,看样子也就是这几天了,何必再扰了她的清静?

  而且她那屋子被欢宜香薰了许多年,即使是空下来也不太适合再立刻安排人住进去的。

  悦嫔夏冬春,育有八阿哥弘曜,封为太嫔,住在寿康宫偏殿。

  玉嫔安陵容,育有淑华公主,封为太嫔,住在康宁宫。

  惠嫔沈眉庄,无子,封为太嫔,住在康宁宫偏殿。

  欣嫔吕盈风,育有淑和公主,如今淑和公主已经出嫁,她自己又是个爱说嘴、爱热闹的,便也住在康宁宫偏殿。

  祺嫔瓜尔佳氏,这些年一直与华妃过不去,华妃教训了她几回也就安分了,只是总按耐不住搞事的心,后面甄家平反,她娘家败落,自己也郁郁而终了,走在了先皇前头。

  丽嫔是自己想要争宠,大冬天的穿着薄薄的舞裙献舞,结果没想到自己年纪大了,受不住寒,之后得了一场风寒去了。

  曹贵人曹琴默,生的温宜公主只比弘曙大一岁左右,如今也到了准备出嫁的年纪,曹琴默自己没有本事,只能想着抱一个好一点的大腿,给自己的女儿一点倚仗。

  只不过她曾经是华妃麾下的人,宫里的女人都不傻,知道华妃从前做的一些阴毒事有曹琴默的手笔,如何敢与她深交?

  再者曹琴默出身低微又不得宠爱,温宜公主也不过是个公主,没有什么结交的价值。

  弘曙是个仁慈的皇帝,他不会教人欺负了他的姐妹去,即使是抚蒙,他也会给温宜撑腰,只是曹琴默不敢拿自己唯一的女儿做赌,只能做些白费功夫的困兽之斗罢了。

  先皇到了后来就变得有些小气,吝啬给他的女人们晋位分,所以后面进宫的一些小贵人、小常在、小答应的,即使是生了皇子也没晋位的也大有人在。

  弘曙都没怎么费心,给她们安排了几个偏远但不偏僻的宫室,吩咐内务府不许苛待了也就是了。

  除了庶母们,几个兄弟姐妹也好处理。

  像三哥四哥这些年纪大的,都已经成亲开府了的,给个爵位和差事,不让人闲着就是了,朝廷日后有用的上的也尽管让他们上。

  三阿哥没什么大本事,又老实,在礼部挂个职,平时做些不要紧的活,当个吉祥物是最好。

  四阿哥比较有本事,有野心也有心机,奈何出身太差,这么多年也没能得到皇阿玛的认同,不过一些小聪明,不足为惧。

  派去刑部帮忙审理案子倒是不错,有皇子坐镇,刑部的人做事也能敞开些,不用担心得罪了谁从而畏畏缩缩的。

  虽然四哥是不受宠的阿哥,但是也是天潢贵胄,是被新帝承认、封了爵的,一般也没人敢惹。

  五阿哥体弱,但是弘曙瞧着他平日里玩的时候也不见怎么弱,行事还有些莽和荒唐,不过好在敬重他这个皇帝,知道分寸,想来是个大智若愚的人,倒是可以一用。

  所以弘曙给五哥也封了贝勒,让他去户部挂职,户部就需要五哥这样不管不顾不要脸皮的人才能办好差事。

  七、八、九三个弟弟,七弟弘晄、八弟弘曜与他自小亲近,以后自会重用,不过他们现在还太小,还得在尚书房学几年呢。

  九弟弘晏,自小与他们一众兄弟不亲近,再加上有个气死了皇阿玛的罪人母亲,弘曙是很不待见他的。

  但是皇阿玛生前对九弟算是疼爱,九弟也没什么大毛病,是他那个母亲做错了事,所以弘曙也没打算迁怒他。

  只要他安安分分的,以后爵位也跑不了。

  其余的弟弟们有的牙牙学语,有的尚在襁褓,甚至有的还没生下来呢,都不用操心。

  两个姐姐,淑和公主已经嫁人,温宜公主还在看,左右都是要抚蒙的,但弘曙为了妹妹旭光公主,早些好多年就派人去查探过蒙古那边的情况,自己也跟着皇阿玛去过几次,心中有所计量,选的人应该是比较靠谱的。

  再不济,也还有他撑腰。

  淑华公主是玉太嫔娘娘的女儿,玉太嫔与皇额娘是许多年的交情了,对他和旭光多年来也是颇为照顾,淑华乖巧柔弱,他和旭光都很心疼她。

  淑华不同于旭光,她是不适合远嫁蒙古的,她是温室里的花,离开故土的滋养必是要枯萎的,他和旭光怎么能忍心?

  所以旭光早就和他和皇额娘说过了,让他和皇额娘在京城为淑华选个好夫婿,保她安安稳稳、平平顺顺地过完一生。

  蒙古那边,也不是要所有的公主都去抚蒙才行,她旭光公主可是大清最尊贵的嫡公主,皇帝的龙凤胎胞妹,这样耀眼的明珠下嫁蒙古已经是跟给他们面子了,他们也不敢纠缠淑华的。

  其余的妹妹们都还小,暂时不考虑。

  这些琐事都安顿好了,弘曙的皇帝生涯也开始了。

  榴月和弘曙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接触海禁,开通海路,准许海外通商,也允许外国人通商、觐见。

  从弘曙和旭光很小的时候,榴月就给他们讲自己在“话本子”上看到过的海外的世界。

  他们是金发碧眼的一群人,身材高大、毛发旺盛,就像是未开化的野兽,对一切不属于自己的美丽和财富怀有掠夺的心。

  所以他们造出了比火器威力强百倍的枪炮,造出了比军船还要快十倍、坚硬十倍的舰船,带着一颗残忍贪婪的心肆无忌惮地侵略着别人的国家和故土。

  他们夺走被害者的财宝、尊严甚至性命,他们贪得无厌,抢得走的抢,抢不走的烧,虐不尽的杀,流不完的血都遮不住他们得意又尖利的笑声,虚伪又苍白的嘴脸。

  “皇额娘,真的有这样的人吗?他们真的不是话本子杜撰出来的鬼怪吗?”弘曙又气愤又不可置信地问道。

  “弘曙,鬼怪有什么可怕的?有时候异化的人心比鬼怪可怕多了。”榴月摸了摸孩子的头,告诉他这些都是她在一本游记中看到的,确有其事,而非杜撰。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造枪炮、学技术,未雨绸缪呢?”旭光比弘曙反应要快,她第一反应不是怀疑故事的真假,而是对故事中提到的武器军舰起了兴趣。

  世上竟有如此神器,如果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那该多么让人寝食难安呐!

  所以弘曙和榴月顶着压力也要开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禁海政策实施已经将近百年之久,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近百年过去,外面的世界该有多么大的改变,光是想想,就让弘曙不安了。

  朝堂上反对的人很多,无非是说祖宗之法不可变,新帝登基不久,不宜过分着急。

  “祖宗之法?什么是祖宗之法?禁海也不过才两代,怎么就成了不能变的祖宗之法了?况且我朝律法与康熙朝也大有不同,怎么不见各位爱卿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弘曙冷声质问。

  “再者,当初禁海,是因为大清初立,反清复明的逆贼猖獗,同时海外倭寇不断,为了稳定局势,才不得已实行禁海之策。”

  “而如今,天下太平,朝堂稳定,一片欣欣向荣,此时开海,天时地利人和齐聚,有何不可?众爱卿莫不是要做固步自封的老顽固还是你们觉得朕这个皇帝的位置坐不稳,所以才不同意开海?”

  最后一句话不可谓不诛心,群臣连忙下跪磕头口称不敢,请皇上恕罪。

  其实一件事情,只要不是纯然的坏事,那必然是有人反对,就会有人支持的。

  一些想要在开海中捞好处的、一些年轻与皇帝一样锐意进取想要建功立业的、一些纯纯拍皇帝马屁的、一些做惯了墙头草的……都支持皇帝的决策。

  那些想要阻止皇帝的,有的都求到了榴月面前来,想让榴月去跟儿子打擂台。

  榴月默默记下了他们的名字,早朝时一个个背刺、找麻烦。

  这些想引得他们母子不和的也不先调查调查,开海到底是谁的主意,简直是不知所谓。

  既然心怀鬼胎行事不端,也别怪皇帝收了他们的乌纱帽。

  当掌权人足够有决心、有毅力,又够团结时,没什么政策是推行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