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混元功法

第3章 气功的概念和发展简史

  第3章气功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第一节气功的概念与作用

  一、“气功”一词的内涵

  在学练气功之前,应首先搞清什么是“气功”。通过在前一章中对先天混元气功的大致介绍,读者或许已经对气功有了初步的概念。我们认为,气功的内涵其实是相当丰富的,而且随着气功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气功的概念也是难以一言概括的。在此,简单地讲,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三大要素的包括功德修养在内的主动的、内向性修炼方法。它是人类通过?期的实践,逐步认识,不断提高,而创造的一套自我身心银炼方法,并且经不断总结而上升成为理论。气功能增强人们精神驾驭形体的能力,增强人的固有机能,激发人体潜在功能,以达到身心高度統一和相对平衡,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二、“气功”一词的由来

  “气功”一词最早?于晋朝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新中国成立后,气功家刘贵珍组建了第一个诊疗气功中心唐山气功疗养院。以后,人们逐渐将各种练气的方法,统称为“气功”

  气功,在古代有多种称法,如“导引”、“吐纳”、“?气”、“行功”、“站功”、“坐禪”、“卧禅”、“炼丹”等。我们所说的“气功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气乃万物之本,功乃万物之根”。*气功”,是人类对“性与命”、“神与气”、“德与功”的一种特殊锻炼方法。

  气功的作用

  在讲述了气功的概念之后,这里讲气功的作用。这里所讲的内容,仍是广义的,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治病与防病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得病的原因,不外内伤和外感两大类。内伤主要指七情、饮?和劳逸等,外感主要指六淫和疫病。

  所谓“六淫”,即?、湿、暑、燥、寒、热(火、温),简称“六气”,为四季气候变化之反映。若六气变化正常,则对自然界万物有促进作用,对人体也有益。但若六气变化失常,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是在人体正气虚弱、抵御外邪能力较差的情況下,人们就会得病。所以古人将六气致病称为“六气淫胜”,简称“六淫”。六淫致病的途径,不外从皮毛和口鼻而入,故称之为“外感”。以?致病的,分外?和内?;以湿致病的,分外湿和内湿;以暑致病的,分中暑和伤暑:以寒致病的,分外寨和内寒;以燥致病的,分外燥和内燥,也有温燥与凉燥之不同;以热与火致病的,情况较复杂,但总起来说,可分为实火和虚火。

  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活动,与五脏有密切关系,但若过于强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则会致疾病。因而有“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思伤脾,过悲伤肺,大恐伤肾”之说。

  总之,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是有一定范围和限度的。超过子这个范围和限度,就会导致人体阴阳不平衡,脏腑功能失调,經絡受阻,六位闭阖,气血远行不畅,最終致病。

  气功疗法,就是针对人体得病的源流而进行锻炼的治病功法,二者正如矛与盾,是相克的。

  气功防病与治病,可分内气治疗和外气治疗两种。这里重点介绍的是内气治疗(关于外气治疗,后书会写到),其方法就是通过气功锻炼,增强真气,畅通经络,改善情绪,使人体生理生化参数良性循环。具体讲,就是通过练功时意念内向作用的自身调整,即调心(调神)、调身、调息,使身体放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扶正祛邪.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气功的防病与治病作用,是通过科学试验和无数人的实践所证实的。

  1?气功对七情内伤病的治疗

  科学试验证明,七情变化失度,在“应激反应”状态下,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呼吸与心搏加快,外周血管舒张,血压升高,血糖增多等情况。而气功锻炼,则正与此相反,通过放松来消除人身的紧张状态。如“中国鹤翔庄气功”每节的预备式中,都要求“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并要求精神与身体同样放松,这样可以使人处于一种松弛状态,使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性减弱,情绪得到调整,从而对内伤病起到防治作用。

  2.气功对六淫外感病的治疗

  “邪正相搏,是人体因六淫致病的一种反映过程。当外邪侵入人体时,必然会遭到体内正气(主要是营卫之气)的抵抗。一般情况下,正气最终会战胜邪气。但若正气不足,抵御不胜邪气,则会得病、惡化、甚至死亡。气功锻炼,可以直接培育正气,使正气大幅度增强,从而有效地抵御外邪,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高度统一。

  由此可?,气功锻炼,可使有病者治病、无病者防病。这一点,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